公益微電影創(chuàng)作誤區(qū)及出路——傳媒論文
微電影從出現(xiàn)至今,短短幾年便呈現(xiàn)出極其蓬勃的發(fā)展態(tài)勢。據第22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發(fā)布的一份《2013中國微電影發(fā)展報告》估算,未來五年內,中國微電影行業(yè)的產值可達數(shù)百億元。2013年10月,首屆中國(杭州)國際微電影展隆重舉行。在這次微電影展中,“公益”二字貫穿始終,特地設立了“十佳公益微電影”、“優(yōu)秀公益微電影影響力獎”、“公益微電影推動力獎”等公益獎項。在參賽的2000多部作品中,公益類作品數(shù)量僅次于劇情類微電影。以杭州“最美司機”吳斌為藍本的公益微電影《1分16秒》獲得了組委會特別獎。這部時長26分鐘的公益微電影一經推出,便感動了無數(shù)的網友。在長達幾十頁的網友留言中,98%的網友表示很感動,感動到哭。
公益微電影說到底就是公益廣告,而公益廣告就是一種社會營銷,社會營銷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普世價值,比如人文關懷等。微電影的平民化和現(xiàn)實性使得其與當下社會的關聯(lián)非常緊密,那些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焦點、熱點話題都能成為微電影創(chuàng)作的素材,從而使“微電影在傳播形態(tài)上實現(xiàn)了從個體私人領域到公共領域的跨越,成為一種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交流、表達的個性化影像載體”。 那些在網上有著良好口碑的公益微電影,大都超越了人們對公益的刻板印象,涵蓋“從家庭親情到社區(qū)互助,從幫扶貧弱、關愛孤兒到保護環(huán)境、熱愛自然等情感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曾引起公眾巨大反響的小悅悅事件,就直接催生了《讓人間充滿愛》等10部廣州高校大學生自導自演的公益微電影,呼吁人們“拆掉心中的墻、拒絕冷漠”,得到眾網友和媒體的稱贊。系列公益微電影《尋找失去的孩子》就與微博打拐公益行動直接相關,以微電影這一時尚的形式,聚焦被拐賣兒童和失子家庭的痛苦,讓更多的人加入到打拐行動中來。正如“寶貝回家公益網站”的主題曲《別讓媽媽的世界淚雨飛》的MTV所展示的,“歲月稀釋不了親情的血,距離分不開相擁的心,風雨擋不住尋親的腳步,山河攔不斷團圓的信念”——一行行攝人心弦的字幕和“讓我們行動起來,一起幫助寶貝回家”的倡議引發(fā)了全社會對被拐兒童的極大關注?!皩氊惢丶抑驹刚邊f(xié)會”的成立、公安機關“專項打拐行動”的展開,中央電視臺《星光大道》、江西衛(wèi)視《媽媽來了》等知名節(jié)目的響應……給成千上萬因丟失孩子而破碎的家庭帶來了新的希望。可見,公益微電影已經成為主流價值觀構建的新生力量,成為凈化社會風氣、宣傳行業(yè)規(guī)范的一種有力手段。
盡管公益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形勢喜人,佳作頻現(xiàn),但是存在的問題也相當明顯,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公益微電影的藝術質量和傳播效果,理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一、公益微電影創(chuàng)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情節(jié)設計平淡,缺少戲劇張力
許多公益微電影給人的感覺是:公益味有余,電影味不足。如《三個兒子》講述三個熱心公益的年輕人去養(yǎng)老院看望老人,故事情節(jié)非常簡單,能讓人有所震撼的主要在于三位老人的“回答”,但是三個兒子的所作所為顯然表現(xiàn)得過于單調了——他們只是坐在老人面前,聽他們說話、幫他們理理衣服、擦拭眼淚……該導演的另一部作品《三個爸爸》,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與前片如出一轍:爸爸們去福利院看望腦癱的患兒,給他們帶去很多玩具,并不時地抱起小孩們玩親親……也許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三個“兒子”和三個“爸爸”的確就是這么做的,日復一日重復著簡單瑣碎卻充滿溫情的事情,但就藝術表現(xiàn)而言,這樣的情節(jié)顯然缺乏感染力和藝術張力,總給人缺點火候的感覺。也就是說,當這些真實的事件作為藝術表現(xiàn)的素材呈現(xiàn)在藝術作品中時,它必須有所處理,有所轉換,在真實的基礎上有一個藝術化的表現(xiàn)。正如著名學者陳曉云所言,“所有媒介都有長處和局限。并非所有讓你覺得感動或震動或轟動的人或事都可以轉換或直接轉換成電影敘事。電影敘事的核心仍然與‘戲劇’相關:外在的戲劇沖突,或,隱含的戲劇張力?!彼?,即便是那些再平常不過的小事,如果要通過影像藝術表現(xiàn)出來,“戲劇性”是必不可少的,當然對其度的把握至關重要,既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過于夸張。
網絡、手機等的“微”視窗特性決定了受眾更看重是否有一個好故事。但微電影篇幅短小,想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做到抓人眼球、感動觀眾并不容易。著名導演張元曾說過:“短片有時候比長片更難拍攝,因為在一個小故事里同樣需要鋪墊、轉折和高潮。有沒有故事的迭起是一個好故事的關鍵,然而,篇幅短小難以承載,導演必須有功力才能完成?!?nbsp;
那些有著較好反響的微電影,無不有一個或感人或富有張力的故事。如杭州2013年年初推出的公益微電影《遇見》,講述的是全國勞模、杭州28路公交車司機孔勝東堅持義務修車的故事。影片從一個小時候家住百井坊巷的孩子的視角展現(xiàn)出孔勝東26年來不斷的堅持。在孩子的娓娓敘述中,記憶中的畫面與心路歷程交織呈現(xiàn),成長的足跡與人性的美好清晰可見。另一部公益微電影《迫在眉睫》則是根據2009年發(fā)生的一個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一位來自金華磐安的父親在杭廣“交通91.8”聽眾熱線(知名主持人于虎主持)的全力協(xié)調下,及時救治了自己僅6個月大、因患肺破裂而生命垂危的兒子。兩部微電影均由主要當事人親自出演,一經推出就引起熱烈的反響?!队鲆姟吩诰W上的點擊量一天之內就突破2000次,《迫在眉睫》推出一個月就達到9萬余次的點擊量。又如曾獲“優(yōu)秀公益微電影創(chuàng)新獎”的《瘋子》,雖然時長不到7分鐘,卻讓人對“中國式過馬路”的危害刻骨銘心。最后那句:“燕子……爸爸幫你……把車給……擋住了……”的話,配合閃回技巧的運用,讓“瘋子”的舉動有了足夠的情感支撐,一個比正常人更正常、更偉大的“瘋爸爸”的形象異常鮮明。
(二)公益理念流于形式,缺少感人細節(jié)和實質性的努力
公益微電影《星星的孩子》是一部關注自閉癥兒童的微電影。拍攝手法比較簡單,實際感覺遠沒有宣傳得那么感人,只是用字幕在反復強調“我們與他們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這兩個世界是平行的,沒有交集”……片子在反復強調“他們”與“我們”的不同,卻缺少如何走入他們內心、真正讓兩個不同世界的人找到溝通點的努力,即片子太過于強調不同,而缺少了面對不同的態(tài)度。這使得公益的訴求流于表面,除了反復出現(xiàn)的藍絲帶和結尾放飛的孔明燈這些符號化的形式,并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努力和作為,這是作為一部公益微電影的最大欠缺之處。這樣的問題在同類公益微電影創(chuàng)作中不在少數(shù),包括一些獲獎作品。如同樣關注自閉癥患兒的微電影《會唱歌的魚》,雖然總體風格比較清新,突破了人們對“公益”的刻板印象,但是整個片子節(jié)奏緩慢,細節(jié)也不夠豐富,展示母親為小魚的成長付出的艱辛和痛苦的場景少得可憐。所以這位母親最后情感爆發(fā)的段落雖然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從情感邏輯上看,難免顯得矯情和隔靴搔癢。我們無法指望觀眾花將近35分鐘的時間去堅持看完一部節(jié)奏緩慢、流于形式又缺少感人細節(jié)的公益微電影。這讓我想到常被人詬病的主旋律影片。我們不能因為它們的主旋律或公益性而降低它的審美標準,尤其是對細節(jié)和故事性的要求。相反,正是因為它們的主旋律或公益性才更需要有豐富的細節(jié)和吸引人的好故事去改變觀眾對此類影片的刻板印象。與一般影片相比,它們的細節(jié)應該更豐富,故事性應該更強,在觀賞性上所下的功夫應該更多。
(三)結局過于寫實,容易引起負面效應
根據網絡真實故事改編的《三輪車老人》(張家界人民政府出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拾破爛的老人好心救起了一個暈倒在路邊的行人,將她送往醫(yī)院并為其墊付了醫(yī)藥費,可寒心的是被救者醒來后不但不感激他,反而倒咬一口,將老人告上了法庭。由于沒有證人,也沒有證據能證明自己是清白的,老人敗訴了,不得不把家里一年來辛辛苦苦積攢的兩萬元錢賠出去;老婆無法接受這樣的現(xiàn)實,在一通埋怨之后憤然離家出走,不料在途中發(fā)生意外,被一輛摩托車撞倒在地;過往行人來去匆匆,卻無人停下腳步施以援手。老伴最終死去,只留下殘疾的女兒與他相依為命……如果這僅僅是一個網絡視頻短片,旨在呈現(xiàn)故事的原委,告訴人們曾經發(fā)生過這樣的事情,那么如此創(chuàng)作無可厚非。但如果作為一部公益微電影,止步于此,顯然是不夠的。弘揚真善美,給人以希望和力量,這是所有公益微電影的天然使命。悲劇性的結尾固然能讓人震撼,但正能量的東西也必不可少,如動用藝術的手法,在這個凄涼的結尾之后來一個導演理想中或期待中的結尾——三輪車老人的故事最后被網友發(fā)現(xiàn),在網上引發(fā)了熱烈的討論,也引起了當?shù)卣嚓P部門的關注,老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越來越多的好心人向這位老人和他的殘疾女兒伸出了溫暖的手……總之得讓觀眾看到一線光明的東西,看到“好人終有好報”的結局——盡管這樣美好的結局并不一定總能出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但作為一種藝術虛構、作為一種人們對理想社會狀態(tài)的向往是可以的,也是符合公益微電影的內在訴求的。
所以筆者認為,這部公益微電影在創(chuàng)作層面應該引發(fā)我們更多的思考。雖然人們都贊同“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悲劇的力量或給人的震撼往往是其他結局無法比擬的。如果老人的悲劇能夠引起廣大觀眾對人與人關系的思考,進而對當前存在的社會問題有所反思,從而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這自然是最理想的藝術效果。但現(xiàn)實并不樂觀,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我國網民的素質參差不齊,很多網絡視頻的觀看者文化水平和媒介素養(yǎng)并不高,未成年人或年輕網民所占的比例相當大,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型,這些群體很可能只觀其一,不思其二,只看表層,不作思考,這樣一來,很容易在觀影后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世界人情淡薄,好人沒好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后還是少管閑事為妙!即便對那些成年觀眾而言,這樣過于原貌呈現(xiàn)的凄涼結局,也會讓他們心生寒意。一旦面對同樣的處境,一想到片中老人的悲慘遭遇,難免產生顧慮,做善事的念頭很有可能被影像中的一幕幕所擊退,而成為一個冷眼的旁觀者。果真如此的話,這部公益微電影的價值不僅沒有實現(xiàn),反倒起了反作用。如此效果顯然與作為創(chuàng)作者和出品人的張家界政府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帮@性(有意為之)的傳播功能未必總是考慮潛隱(無意為之)的傳播的功能。”這是羅伯特·默頓說的話,實際上,他的意思是,傳播的實際結果并非總是有意為之的。實際效果與初衷相去甚遠的例子比比皆是。這方面,公益微電影《路過》對結尾的處理比較可圈可點,既有現(xiàn)實的殘酷,又有理想中的美好,值得很多創(chuàng)作者借鑒。
二、公益微電影優(yōu)秀案例分析及啟發(fā)
《三克的夢想》是一部兒童勵志微電影,講述了山區(qū)孩子的小小夢想。片子雖然有點長,節(jié)奏也不那么緊湊,但是一幕幕純樸的畫面和寫實的場景,很自然地把我們帶入小男孩的世界,讓我們心生絲絲感動。尤其是為汶川地震募捐的那場戲,小本對乒乓球和“球拍”依依不舍的神情,那遲遲不肯放松的小手,真的戳中淚點,讓人為之動容。小小的夢想,善良的孩子,貧困兒童是如何面對苦難和困境的,引人思考。這讓人不得不聯(lián)想到伊朗影片《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該片導演馬基德·馬基迪曾有過這樣的自述:《小鞋子》是真人真事帶給我的創(chuàng)作靈感,只不過我把現(xiàn)實中的兄弟倆同穿一雙鞋改成了兄妹。影片想表達的是貧窮之外的另一種意境——孩子是如何去面對和理解貧窮的。最終我找到的答案是——再苦再窮的人都有希望和光芒,他們其實是非常樂觀的。不難發(fā)現(xiàn),《三克的夢想》中好幾個場景的設計都有《小鞋子》的影子,如小本在水邊追逐落水的乒乓球、結尾媽媽竹筐中的球拍等,一樣貧困的家庭,一樣懂事的孩子,一樣小小的夢想,一樣并不奢侈的愿望……在公益微電影中,這算得上是一部佳作。
《人生沒有橡皮擦》雖然是一則挪威的公益廣告,但它對我國公益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很有啟發(fā)。兩分鐘左右的簡短篇幅,卻傳達了非常深刻的意蘊。該片充分運用了影視語言中色彩的表意功能,呼吁父母要多花點時間陪陪自己的孩子——在孩子的人生畫卷中,童年部分是彩色的,因為有媽媽的笑容;隨著成長,色調變成了黑白,孤零零一人,沒有父母陪伴的生活沒有了色彩……結尾出現(xiàn)了一個橡皮擦,擦掉孤獨,擦掉寂寞,再次回到童年,回到孩子寫作業(yè)的場景——這回背后有父母相伴,一家人其樂融融……這部公益廣告的寓意是:人生好比畫畫,色彩和人物決定了人生的豐富程度;但兩者又有不同,畫得不好可以用橡皮擦擦掉重畫;但是人生沒有橡皮擦,錯過的時光無法挽回,更無法彌補。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請父母一定要擠出時間,與孩子共同成長,除了給他們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外,更要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和內心情感,讓他們在家人的關愛中幸福地成長。
微電影《種子》是臺灣國貿局為推廣綠色貿易而制作的,描述一個年輕的工程師阿貿,正為自己的工作無益于社會與人類而苦惱時,無意間與神秘女子小綠超時空相遇,小綠對未來美好環(huán)境的執(zhí)著追求,使阿貿萌生了不同的生活目標。在小綠的啟發(fā)和鼓勵下,阿貿重拾希望和信心,回到公司,帶領團隊研發(fā)起改變世界的綠色產品來……阿貿與小綠的相遇寓意深長———綠色環(huán)保是當今人類最應該送給未來的禮物。影片制作精美,有廣告效應更有藝術水準,被網友力挺為“完美的微電影”。其完美在于劇情單純得似牧歌、似短詩,鏡頭清新唯美,寓意綿長,是公益廣告與詩情畫意結合的有益嘗試。
2013年10月,在“廉石之光”蘇州銀行杯廉政微電影(微動漫)創(chuàng)作展評中,也有一些佳作涌現(xiàn),如《稅緣》,陳可辛的電影加上鄧麗君的歌曲,經典的《甜蜜蜜》讓“稅連兩岸,緣系昆臺”有了別樣的情感和味道。雖然仍舊是稅務題材,但明顯要比同類微電影拍得有特色,第一人稱的敘述加上一段朦朧的情感故事,拉近了影片與觀眾的距離。開放式結尾更給觀眾一種想象的空間,類似電影《甜蜜蜜》結尾的偶遇。如果能夠在故事設計上更花一些功夫,令劇情更為豐滿,多一些咖啡杯似的精致和情調,便可賦予常規(guī)的、容易拍成濃重說教味的稅務題材以一種清新的文藝氣息,傳播效果會更勝一籌。另一部由蘇州市姑蘇區(qū)紀委監(jiān)察局等紀委部門聯(lián)合拍攝的《重陽》,也有不俗的表現(xiàn)。主題曲《重陽》由該片編劇兼導演朱勤農自己作詞,由蘇州深度音樂工作室原創(chuàng),歌曲很能打動人,也符合影片的基調。身患癌癥晚期的老母親舉報自己當局長的兒子,看似不合常情,卻能引發(fā)那些受賄人的家屬的反思——廉政建設是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家人的共同努力和督促。老母親說:“以前你來看我的時候,拎了點水果點心,東西雖然簡單,可是媽媽心里高興;后來啊,你就拿來了蟲草燕窩,媽媽心里就擔心;現(xiàn)在可好了,把錢都送來了!”兒子說:“媽,我已經敬業(yè)奮斗了幾十年了,如今卻已經到頭了,再沒有什么選擇了,到時候人家還會叫我孫局長嗎?我這價值何在?。俊保ㄟ@似乎說出了很多受賄人的心聲?。├夏赣H的回答是:“價值?你的價值是拿金錢來衡量的嗎?!”其實,重陽節(jié)不是把老母親接到高檔別墅住就能讓老人家開心的,老人家更希望看到的是兒子的正直和踏實!局長的內心百感交集,那本被妻子扔掉、又被手下?lián)斓讲⒛罱o屬下聽的日記本,記錄了自己三十多年來的奮斗和理想,可是自己現(xiàn)在,卻正走在接受紀委調查的路上……以此種方式來傳遞廉政理念,無論從立意和表現(xiàn)方式,都值得同類創(chuàng)作者學習。
三、惡搞經典——一種值得嘗試的公益微電影亞類型
網上人氣頗高的“胥渡吧”推出的一系列惡搞微電影,算得上是公益微電影的亞類型或奇葩,它們顛覆了“公益”一板一眼的正統(tǒng)形象,通過對經典的惡搞,傳達主流價值觀和正能量,詼諧幽默,寓正于諧,挖掘并制造出經典影視作品的另一種公益價值。
如今年年初的《來自星星的夢想》,就緊扣當時全民追韓劇的風潮,利用《來自星星的你》的超高人氣,對大眾耳熟能詳、有著全民記憶的影視劇來了一次惡搞。雖說是惡搞,卻不乏正能量?!哆€珠格格》、《甄嬛傳》、《西游記》、《新白娘子傳奇》、《紅樓夢》、《射雕英雄傳》、《包青天》、《武林外傳》、《人在囧途之泰囧》等影視劇悉數(shù)登場;如來、觀音、爾康、永琪、容嬤嬤、甄嬛、小燕子、皇阿瑪、許仙、唐僧、林黛玉、包拯、黃蓉、寶寶、佟掌柜……各路名角一一亮相,講述著各自心中的夢想。雖說全片充滿了戲謔惡搞之味、讓人捧腹大笑,但網友的才華的確令人驚嘆!
這些夢想是如此崇高、勵志和正能量,處處體現(xiàn)著中國夢的精氣神,對和諧社會和溫暖人生寄予了厚望,其對大眾的“勸導”效果遠遠超過那些正兒八經的公益微電影。該片中精彩的臺詞不勝枚舉,如“人生苦短、必須性感,彪悍的人生是不需要解釋的!”“我希望有好多好多的錢、好多好多的房子;希望中國足球早日贏得世界杯,為國爭光上頭條”;“我希望再被妖怪抓走時,能夠大喊一聲都敏俊xi救我!”“希望全國的房價可以降一點,再降一點”、“希望上海不再堵車,出租車招手就停”、“希望再也沒人酒后駕車,人間沒有冷漠的車來車往!”、“希望中國的飯館里再也吃不到地溝油”、“希望以后城管不再打人,小偷不再偷東西”、“看到跌倒老人就去扶,共建和諧社會”、“希望大家勿以善小而不為,傳播正能量從小事做起”……借劇中角色之口,說出老百姓的夢想,也對社會的不良風氣給予了諷刺,改變現(xiàn)狀的希望非常強烈。該視頻還緊跟社會節(jié)奏,充滿時代氣息,對社會流行現(xiàn)象也是信手拈來,如賣萌自拍、迷信星座、熱衷網購等;而“小觀,別鬧!”“親”、“說得好,給你們點贊”“關你鳥事”等時下流行語,更是狂接地氣,讓人倍感親切。不過如來佛祖最后總結的那句話還是把很多人從遐想中拉回現(xiàn)實:“至于各位的夢想,還是跟著都教授回另一個星球再說吧!”——看《來自星星的你》遠比那些夢想更要緊,更容易實現(xiàn)——全民追“星星”的火爆之景不言自明。既折射現(xiàn)實,又寄予希望,如此公益形式還真值得嘗試。
四、總結
與以影院消費為主體的傳統(tǒng)電影相比,微電影更多地依賴于互聯(lián)網、智能手機等新媒體終端,所以我們必須基于這些新媒體的特點來探尋公益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之道,使其公益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