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符號區(qū)分的消費品設計中的材料選擇
材料與技術的發(fā)展密切相關,或者也與經(jīng)濟狀況、社會氛圍密切關聯(lián),因而,產(chǎn)品中的材料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符號學意義。簡單地說,材料技術、加工技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某種可以任意支配的手段以達到某種特定的功能目的,材料從原始的功用性能中抽離出來,成為物品消費者的一個身份符號,起著社會區(qū)分的功能。在此,材料的選擇將屈從于一種文化的、差異性的邏輯,而不僅僅依賴于材料的本身自然屬性。
1、材料的功用性超越
在傳統(tǒng)設計觀念中,對產(chǎn)品的材料選擇往往由產(chǎn)品的結構、使用目的所決定 。設計師 (工匠)“ 審曲面執(zhí) ”,“ 飭五材 ”,“ 辨民器 ”[1],以“ 周民用”為目的選材、施工、成器,“用”是選材成器的基本邏輯。世界各地最早、最有代表性的石器幾乎都是由“河卵石”制成,這與其說是一種巧合,毋寧說是先民造物中對于選材適用性的共同選擇。河卵石圓潤、光滑,打制 石器時,一 端 打制刃口做 功 能 使 用,另一 端 保 持 圓潤、光滑以適合手握。最早的先民也許曾使用過其他自然巖石打制過石器,但終究因其不適合手握而被河卵石打制的石器所淘汰。當然,大量的“河卵石”石器打造與先民們沿河而居、臨近河灘,極易在河灘獲取大量的“河卵石”也不無關系[2]。
同樣的功能目的,因加工方式的不同,材料的選用范圍也會發(fā)生變化。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使用的材料日益豐富,處理手段日益復雜精細,實現(xiàn)目的的手段更多,選擇的空間更大。制造手握器物,打制石器時代的原始先民因技術原因(無法通過打制手段制造光滑、圓潤的手持端),只能選擇天然光滑圓潤的“河卵石”作材料,當制造石器的水平不斷提升,打磨技術不斷完善,直至可以人工磨制光滑的石器之時,手持石器也就不再僅僅限于“河卵石”了,任何符合打制用石料標準(“產(chǎn)量多,硬度高,具有韌性,兼 有脆性 ”[3])的石料都可以被打磨成合適的器物。而現(xiàn)今,我們可以選擇塑料、鋼鐵、皮革 、木料、復合材料 等,經(jīng) 由 相 應的加工方式都能夠獲取適用的產(chǎn)品。
正因為選擇的多樣性(甚至無限性),河卵石不再因為它圓滑、堅硬的不可替換而被固定(所有可以實現(xiàn)圓滑、堅固的材料都可以對它在功 能上實現(xiàn)替換),材料在某種程度上從基礎功能性上獲得了解放,對產(chǎn)品的結構、功能需要實現(xiàn)了超越。同樣的,河卵石作為一種自然、舒適的 一種情感要素使用的話,任何其他的具備同樣性質(zhì)的材料(木材、真皮) 也能夠替代它。材料所有的方面都可以實現(xiàn)替換,任何一種材料也“都 具有潛在的可交換性”[4] 。然而,一旦進行了選擇,則意味著放棄其他,材料成為了一種具體的(選擇的)象征,打上了人的文化烙印,抽象成為 一種“象征性話語”。自此,材料實現(xiàn)了對依自身基礎功能性的超越,進入到符號學領域,進入到由各種符碼組成的差異性、系統(tǒng)性語言之中。
2、作為社會分層意指的材料
社會分層總是存在,在生產(chǎn)型社會中以工作崗位進行分層,而在消費型社會中以消費品的層次得以實現(xiàn)。消費品成為了所謂的“地位符號”,按照李硯祖的觀點,成為消費的“地位符號”的消費品需要滿足兩個前提:“一是公認的用于劃分等級的等級序列;二是有可以廣泛理解的符號”[5]。設計中的材料經(jīng)由功能性超越,抽象成為一種象征性意指符號,能夠完美地成為社會分層的參照,在古時,帝王就占用稀缺的材料(黃金、寶石、象牙等)制造用品以象征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
事物的更替與演化,更多的是被“需求”驅動著, [6]不同的社會群體選用不同的產(chǎn)品,構筑自己的身份認同,材料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高端、中端、低端群體的劃分往往通過其消費產(chǎn)品的材料價值高低得以實現(xiàn)。往往高端消費品通過選擇貴重、稀缺的材料,進行高品質(zhì)的處理,以無裝飾(少裝飾)的方式顯示材料的高價值(或材料處理手法的稀缺性);中端消費品則是使用普通的材料模仿高檔產(chǎn)品的形式,由于材料檔次的差距,往往在設計中進行一些細微的補救;低端群體由于經(jīng)濟上的壓力,多消費廉價材料制成的劣質(zhì)商品,多采用各種表面處理手法掩飾材料的低劣。以木制家具為例,高端紅木家具多對材料保持本色,而中檔實木家具則髹涂色漆,低檔刨花木制品則需要進行包皮處理。各種家具都能夠滿足基本的使用要求,然而使用不同的家居所帶來的群體歸屬是不同的。
紅木家具之所以貴重,固然源于其優(yōu)異的材料性能,更重要的還在于當今人們對于自然的向往,對于稀缺之物的占有欲望。其實,家具的材料選擇可以有多種(普通實木、板材、普通工程塑料、玻璃等),任何一種材料都可以完成具體的功能,然而紅木家具之所以選擇名貴紅木則是基于:第一,與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明式家具采用同類材料,符合中式家具典雅古樸、簡潔敦厚的造型需要,隱喻經(jīng)典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標示文化地位;第二,自然材料,紋理自然美觀,簡樸中孕育復雜,每一塊木頭都獨一無二,意指自然關懷與手工藝精神;第三,最為重要的是因為其稀缺性而與其他并不名貴的材料進行區(qū)分。紅木家具往往意指著消費者富余的經(jīng)濟購買能力、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乃至穩(wěn)固的社會地位??陀^地說,任何材料都沒有生命、性格、含義,紅木并不比其他木料高級,木材也并不比玻璃真誠,紅木自然也并不必然代表著上面的意義,所謂的這些意義只是在特定的邏輯環(huán)境中成立。材料所指示的意義可能隨時改變,具有相同意義的材料也可以隨意替換,材料被抽象成為一種具體的性質(zhì),各種材料也“因此可以構成一個嚴密一致性的系統(tǒng)。抽象化過程使它們彼此之間的無限組合成為可能?!?材料的選用將演變?yōu)橐环N差異性的選擇,成為一種文化的選擇(不僅僅是材料自然屬性的選擇),受制于氣氛的操縱,受制于“符號形成的文化體系”[7]。在此 ,消費者對于產(chǎn)品的消費、材料的消費已經(jīng)脫離了功能的限制,而成為了一種文化意味的指證,已經(jīng)“與某種明確的需求或功能失去了聯(lián)系。確切地說這是因為它們對應的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東西——可以是社會邏輯,也可以是欲望邏輯——那些邏輯把它們當成了既無意識且變幻莫定的含義范疇 ?!盵8] 3、材料的差異性體系形成
人們在消費過程中,材料的“使用價值”是平等的、勻質(zhì)的,不同的材料有著自己獨特的用途,但是其作為“符號和差異”則是等級化的,材料的選擇就是為了制造生存等級的,材料的使用性功能只是其“差異性功能的一種借口”[9]。塑料就是不受差異性體系待見的一個典型:塑料幾乎可以替代一切傳統(tǒng)材料,幾乎可以呈現(xiàn)出任何色彩,幾乎可以具備任何的功能,但是因為它自身的無所不能,其本身的屬性并不受人認同,也就無法在差異性系統(tǒng)中占據(jù)較好的位置。這種差異性無關于形式的美丑,也無關于材質(zhì)的好壞,年代的新舊,而在于它們之間某種特性的對立關系。
一般來說,材料都具有心理象征方面的隱喻,比如木材隱喻自然、輕松;皮革意指奢華、富貴;玻璃象征透明、冷漠;金屬則指向科技、理性。當然,這種隱喻與材料的某種性質(zhì)相關,金屬就有“重”與“輕”之分,重金屬的鋼鐵意味著堅定與強硬,顯示的是權利與專橫,輕金屬的鋁則意味著輕盈與科技。隱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材料的用途,家用的家具中具有“重”特性的紅木使用大受追捧,而同樣具有“重”屬性的鋼鐵則很少見(除非在室外空間),這是因為鋼鐵的冷漠,而木材的溫馨。但是,之所以選用紅木作為家具材料很明顯與其說是因為其“重”、其“溫馨”的屬性,毋寧說是在于其材料的稀缺性,比如紅木中的紫檀,非數(shù)百年不能成材,并且十檀九空,出材率極低,故而“寸檀寸金”。具有矛盾性的是,設計利益相關群體都在挖掘材料的獨特屬性,但是材料本身的獨特性則在商業(yè)設計中被忽視掉,正如木頭的溫馨已經(jīng)在紅木家具中消逝了一樣。在此,在差異性邏輯中,不僅僅材料的基礎功能屬性被超越,心理象征屬性也在被選擇性放棄。
當材料超越了功用,也超越了心理象征之后,就完全進入了純粹的社會符號學領域,其存在只是為了意指特定的地位。在消費文化中,消費是一種“用客體來定義主體,用主體來言說客體” [10]的 過 程 ,這里塑造著一種“我消費故我在”——“消費品=消費者”的同一關系。在這種同一關系中,個人要想獲得特定的社會認同,必須消費與這種認同相匹配的消費品,消費品暗示著一種細微的社會關系和符號意義。消費者、消費品、社會關系三位一體,消費者消費消費品已進入社會關系之中,由此產(chǎn)生的結果是:消費不僅僅是為消費主體,而且也是為他者的消費;消費不僅僅是現(xiàn)實中的消費,更是想象中的消費。在此,消費品擔任起消費者與他者、現(xiàn)實消費與想象消費之間的橋梁,材料是這個橋梁的基礎。
在具有差異的消費者、具有差異性的消費品兩個層面上,某種特定的屬性關系(富裕—稀缺性、品位—時尚……)都試圖做出規(guī)定,而且通過營銷、廣告的方式強化這種差異性所規(guī)定的地位。我們無意否定任何潮流,而只想提及潮流的另一面。[11]紅木已經(jīng)不僅僅是紅木,而是稀缺,意指富裕,這里“紅木材料-稀缺性-富?!毙纬梢粋€符號系統(tǒng),紅木成為富裕的符號;同樣,塑料也不僅僅只是塑料,而是普遍、中庸,意指大眾化 ,形 成 了“ 塑 料-普遍性-大眾化”的符號系統(tǒng)。顯然,塑料所隱喻的大眾化并不是大家的追求,利益相關人也不會去強調(diào)塑料的大眾化屬性,轉而去強調(diào)塑料功能性的穩(wěn)定、可靠?!凹t木-塑 料”則 會居 于 物 質(zhì) 差 異性結構不同位置,隱喻著在消費者差異性結構中的“高貴-普 通 ”、“ 精英-大眾”的不同位置。值得指出的是,這種材料的符號意義不在于材料自身,而在于差異性結構的系統(tǒng)性之中,是一種文化氛圍的規(guī)定,一種 感性的社會認同。
4、總結
在消費語境中,材料從功能性、心理象征性中抽象出來,進入到了社會符號學領域,被用來指示消費者的社會地位,成為一種地位符號。在此,材料的選擇受制于特定的社會文化系統(tǒng)的選擇,受制于差異性的系統(tǒng)結構,材料的價值不再停留在平等的使用價值之上,而在于社會分層的差異性之上。通過差異性的材料選擇,使物、符號、消費者、社會分層得以顯現(xiàn)和生成,這一過程中,設計師對材料的設計演變成為一種符號的創(chuàng)建,一種文化的引導。
欄目分類
- 為人民而舞——新時代舞蹈編導編排創(chuàng)作研究
- 非遺項目驅動下高職美育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以藝術設計專業(yè)為例
- 多元文化視角下的美術綜合材料創(chuàng)新研究
- 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優(yōu)化小學網(wǎng)球教學策略探究
- 邊疆地區(qū)民族傳統(tǒng)體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 內(nèi)外驅動助力中國式現(xiàn)代化——以民營企業(yè)為例
- 儒家君子文化對領導干部政德修養(yǎng)的影響
- 服務型電子商務:驅動圖書行業(yè)變革的核心動能
- 建筑工程經(jīng)濟管理中全過程造價控制策略研究
- 生物醫(yī)藥產(chǎn)業(yè)數(shù)字化轉型助力菏澤高質(zhì)量發(fā)展路徑研究
- 別被這個老掉牙的報紙理論版投稿郵箱誤導了!最新核實91個報紙理論版投稿郵箱通道,一次集齊
- 喜報!《中國博物館》入選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錄2025-2026版)!新入選!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