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韻味”說角度欣賞《魯迅先生記》譯文
一、引言
散文是一種自由的文體,在各種文體當中它的邊界是最模糊的,因為它選材廣泛,作者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借事抒情,甚至可以僅僅表達感情,也可以隨意涂鴉,內容仿佛信手拈來。正如人們常說的散文貴在形散而神不散,其結構較為靈活,語言又不像詩歌那樣受到韻律的限制,不拘于形式,清新自然。但是主旨很明確,看似形式松散,實際上通篇文章緊湊集中。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確實能夠體現作者對于文字的駕馭功能,在文學方面的深厚功底,正所謂收放自如。
散文是一種能夠讓人感受到親切感的文體,語言質樸,然而處處都傳達著作者的情感。善于“傳情達意”,這是散文這種體裁明顯優(yōu)于小說的一個功能。正如巴烏斯托夫斯基所說“真正的散文是充滿詩意的,就像蘋果里飽含著果汁一樣”。在這里,我理解的“詩意”不僅僅是文字流暢,語言優(yōu)美,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一種親切感的流露,這種“傳情達意”可以很快拉近讀者跟作者之間的距離。
近期我讀了劉世聰先生的《漢英英漢美文翻譯與鑒賞》一書,感覺獲益良多,特別是先生在書中提出的散文翻譯“韻味”說,別出心裁。本文將結合“韻味”說分析下蕭紅先生的《魯迅先生記》的譯文。
二、譯文作者及其理論
劉世聰先生乃南開大學英語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翻譯教學與研究工作,已出版和發(fā)表《英漢·漢英美文翻譯與鑒賞》、《紅樓譯評—〈紅樓夢〉翻譯研究論文集》與英漢互譯長篇Confucius(《孔子》)、Lao Zi(《老子》)等各種譯著、譯文、論文數十篇。劉教授的語言具有質樸自然,韻味悠長的特點,他因為提出了散文翻譯“韻味”說,并且貫穿與自己翻譯工作的始終,因而在翻譯界獨樹一幟。
他認為文章的韻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即聲響與節(jié)奏,作家為了使作品讀起來瑯瑯上口,會利用聲音來達到某種目的。散文雖不像詩歌那樣拘泥于韻律,可是也講究某種自然流暢的節(jié)奏。第二方面是意境和氛圍。作者的修養(yǎng)、志趣、精神、氣質通過他在作品里創(chuàng)造的形象營造出來,在作者營造出的這種超越具體形象的環(huán)境下,讀者仿佛感同身受,可以產生豐富的聯想,因而具有藝術感染力。第三個方面指的是個性化的話語方式。每位作家因為成長經歷,性格,所處環(huán)境的不同,都具有不同的風格。每種語言風格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和作者本身的氣質密切相關,因此為了準確的傳達出原文的意境跟情感,每位負責任的譯者都應該仔細研究原作者的背景,氣質跟語言風格,這對于翻譯尤其重要。
三、原文作者與原作解析
《魯迅先生記》的作者蕭紅女士,是一位傳奇人物,她有著像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歷。在蕭紅的文學路上,魯迅發(fā)揮著導師的作用。1934年,蕭紅與蕭軍一起到達上海,他們與魯迅的交往十分密切,得到了魯迅的指導與鼓舞,魯迅對她的《生死場》給予了高度肯定,為其校閱并寫序言。魯迅將蕭紅介紹給了茅盾、葉紫、胡風等左翼作家,這些人后來都成為了蕭紅的好朋友,對其創(chuàng)作和生活產生了一定影響。魯迅還利用自己在上海的人際關系,積極向出版社推薦蕭紅等人的作品,由于蕭紅因為反抗封建家庭離家出走,所以她一直與寂寞相伴,因此魯迅和許廣平不僅在創(chuàng)作上指點她,還在生活上像親人一樣照顧她,讓蕭紅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由于兒時的經歷,蕭紅對這種關懷倍覺難能可貴,這也就是為什么蕭紅對魯迅懷有一種類似親人的情感。1936年,魯迅先生在上海去世,蕭紅在日本聞得噩耗,痛苦不已。蕭紅作為一位女性作家,對也人性和社會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她善于捕捉細節(jié)。她將“改造國民靈魂”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她的散文感情真摯,語言質樸,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
四、譯作分析
自從回國之后,蕭紅連續(xù)寫了好幾篇文章紀念魯迅,《魯迅先生記》就是其中的一篇,寫于1938年。這篇文章充滿了真情,讀起來讓人忍不住落淚,而英文譯者劉世聰教授很好的把握住了這種情感,將作者的感情傳達的很到位。我們將主要結合上文中提到的劉士聰教授的“韻味”說具體地賞析一下譯文。
1.聲響與節(jié)奏的藝術再現
中西方文化存在著差異,西方人喜歡邏輯思維,長于分析;而我們中國人則喜歡具體,重視形象思維,這種差異直接影響了各自的語言,形成了中英文各自表達上的差別。劉教授的譯文行文流暢,用詞貼切,根據表達的需要,對譯文進行了重組,強調了譯文的節(jié)奏美,使譯文讀起來也通順流暢。
如原文第一段:魯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畫上所見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藍色,有點從瓷釉而自然堆起的紋痕,瓶口的兩邊,還有兩個瓶耳,瓶里種的是幾棵萬年青。劉教授譯為:Mr.lu Xun had a plant pot in his sitting-room. It looked like the jar European women fetched water with, as shown in paintings. It was of a bluish-gray, with a few ripples naturally embossed with its own glaze, and it had a handle on each side close to the top. Planted in it was some evergreen.
中文句子很長,一句下來,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墒羌偃绶g成英文也是一句的話,就容易出現語法錯誤,讀起來就覺得別扭。很顯然譯者把握的很好,將句子拆分成四個層次。第一句說魯迅家里有個花瓶,比原文稍稍變化了一些,把這句話地主語換成了“魯迅家里”。接著第二句話就順利成章了,描寫這個花瓶看起來是什么樣的。第三句說明花瓶的顏色和瓶耳。最后一句話描寫里面的萬年青。這樣子條理很清晰,讓人覺得節(jié)奏感很強。我們自己在翻譯的時候也要使譯文的句子長短適度,節(jié)奏勻稱,
2. 意境和氛圍的藝術再現
蕭紅當時心情很沉重,當她再次來到魯迅家,滿目所及都是熟悉的人或事,然而物是人非,她最好的導師和親人—魯迅已經不在了。所以整個氛圍是哀傷的,這一點,譯者把握的非常好。這一點體現在譯文的思想情感和語義方面。
例如這一段:第一次走進魯迅家里去,那是快進黃昏的時節(jié),而且是個冬天,所以那樓下室稍微有一點暗,同時魯迅先生的紙煙,當它離開嘴邊而停留在桌腳的地方,那煙紋的卷痕一直升騰到他有一些白絲的發(fā)梢那么高, 而且再升騰就看不見了。劉教授譯為:It was toward evening one winter day. The sitting-room downstairs was dim. Mr. Luxun was smoking a ciffarette. When he took it away from his lips, holding it between his fingers at the comer of his desk, small puffs rose as high as the top of his grayish hair and, further up, they were no longer visible.
這一段是蕭紅懷念她第一次去魯迅家的時候所看到的魯迅的樣子,十分家常親切的形象。原文當中魯迅吸煙的細節(jié)很生動,仿佛觸手可及。譯文加上了幾個很普通的動詞,例如”took”, “hold”, 魯迅的形象立刻生動了起來。
還有這一段:有時候許先生一面和我們談論著,一面檢查著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葉子是不是黃了?該剪掉的剪掉,該灑水的灑水,因為不停的動作是她的習慣。有時候就檢查這“萬年青”,有時候就談著魯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談著,但那感覺,卻像古人那么悠遠了。劉教授譯為:Mrs. Lu would chat with us while moving from one plant to anther, checking if any of them had turned yellow or needed clipping or wartering. She would keep herself busy in her room.. Sometimes she examined the evergreen, sometines she talked of Mr.lu, in front of his photograph, as if of someone of reomte past.
這一段的氛圍是非常溫馨的,許廣平好像家人一樣,原文的前兩句接連有好幾個動作,翻譯的時候把握不好就容易失去了原文的味道,可是譯者用了兩個動詞就把原文的前兩句連貫起來了,“chat”, 和“check”,保持了原文的基調,有具有節(jié)奏感,讀起來瑯瑯上口。
散文尤其擅長“傳情達意”,因此在翻譯的時候只有保持和再現原文的意境和氛圍,譯文才能保持原文所具有的原汁原味的感情。文學翻譯家茅盾認為:第一,要翻譯一部作品,必須明了作者的思想,還不夠,更須真能領會到原作藝術上的美妙,還不夠,更須自己走入原作中,和書中人物一同哭,一同笑。這番話說的就是體會原文意境跟氛圍的重要性。但是要準確傳達原文的意境,還必須依賴與譯者的選詞用句,只有準確的詞匯表達,靈活多變的句式才能使意境的傳達落到實處。
3. 個性化的話語方式的再現
上文中已經談到,每位作家都有屬于自己的語言風格,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文如其人。那么譯者對于原作者話語方式的研究就顯得很重要了。蕭紅的語言風格就是簡單、質樸,不事雕琢。這篇文章更是風格樸素,并沒有什么華麗的贊美的辭藻,只是以一種仿佛聊天的語氣,將日常生活中的魯迅娓娓道來。讓人覺得真實不造作。譯文也恰如其分的體現了這一點。
比如這一段:以后,因為熟識了的緣故,我就自己動手看過一兩次,又加上這花瓶是常常擺在客廳的黑色長桌上,又加上自己是來在寒帶的北方,對于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總帶著一點驚奇。
原文中兩處用到了“又加上”,這是口語中常有的現象,這兩處都是解釋說明的意思,所以不用刻意譯為“and”或者“whatsmore”,這樣反而刻意,不流暢。因此譯者把這一段處理成:Later, as I got to know them better, I went up to the black table to see the plant once or twice. Coming from the cold I always wondered why this plant did not wither even in winter.
四、結語
散文經常被稱為美文,包含很多種美,節(jié)奏美、韻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心靈美、風格美。正如黑格爾把這些美稱為是“一種內在的生氣、精神、靈魂、風骨和精神。正因為散文這種不同于其他文體的特征,我們在翻譯散文時除了要注意語言語義的準確,還要注意情感精神風格的正確傳遞。通過使用劉士聰的“韻味”說對《魯迅先生記》的譯文進行分析,我們發(fā)現由于“韻味”說自身的優(yōu)勢,它特別適合指導我們的散文翻譯。劉士聰教授用詞簡單質樸,語言瑯瑯上口,行文緊湊,因此完美地傳達出了原文的神韻和風采。
本文來源:《文學教育》:http://12-baidu.cn/w/wy/63.html
欄目分類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