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推動思政課數字化轉型的時代要義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的迅速更迭,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深入發(fā)展,人類的思維方式、生產模式及生活方式逐步趨向數字化,催生了數字化教育新形態(tài)。因此,必須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高質量推動思政課數字化轉型,不斷塑造教育發(fā)展新優(yōu)勢,以適應教育數字化社會變革,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一、深刻理解思政課數字化轉型的現實動因
黨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并首次將“教育數字化”寫入報告。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對新時代新征程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作出系統(tǒng)部署,強調“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zhàn)略”。順應教育數字化的發(fā)展潮流,融合現代數字技術與傳統(tǒng)思政課教學的固有優(yōu)勢,是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和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關鍵所在,也是應現實之“需”,順發(fā)展之“勢”,達育人之“要”。
(一)應現實之“需”:響應國家事業(yè)全局要求
面對數字化發(fā)展浪潮,教育要主動變革、積極作為。首先,教育數字化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革命席卷而來,更加強調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下高層次創(chuàng)新人才的自主培養(yǎng)。從教育的長遠目標來看,提高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是推動教育體系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支撐。因此,教育應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核心,打造面向全體、適應個體差異、更加開放且靈活的高質量教育體系,培育具備高水平數字素養(yǎng)、適應數字時代發(fā)展、對抗數字風險的復合型人才。其次,教育數字化支撐教育強國建設。數字技術以其互聯(lián)互通、即時共享、高效便捷的優(yōu)勢助推教育數字化轉型,使得教育資源能夠以低成本、大規(guī)模的方式實現全天候、跨地域共享,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縮小地區(qū)間、城鄉(xiāng)間以及不同學校之間的教育差距,對于提升教育質量、紓解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因此,要瞄準國家戰(zhàn)略需求與教育高質量發(fā)展趨勢,充分釋放數字化巨大潛能,充分發(fā)揮教育數字化重要突破口的作用,構建多元化、智慧化、可持續(xù)的學習環(huán)境,推動我國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
(二)順發(fā)展之“勢”:順應數字時代發(fā)展需求
當前,數字技術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全方位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促進思政課建設全要素、全領域、全流程的數字化轉型。一方面,高校要積極順應數字化趨勢,主動拓展數字化教學新領域。通過將數字技術全面融入教育育人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新思政課的教育教學方式,加速推進思政課教學方法和育人理念的革新,不斷增強數字教育的思維意識,提升師生數字認知、數字技能與素養(yǎng),深入挖掘數字技術背后蘊含的教育價值和教育資源。另一方面,高校應科學理性看待數字技術,把握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之間的平衡點。面對數字化時代的新機遇與新挑戰(zhàn),高校要堅守教育的初心,抓住數字化變革和科技賦能的新契機,著力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和教學時效,更好地服務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校思政課教師要主動提升自身數字素養(yǎng)與數字技術應用能力,合理運用并充分釋放數字技術變革帶來的紅利,有計劃、有重點、有選擇地運用數字技術為教學工作增添動力和提升效率,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三)達育人之“要”:回應學生成長價值訴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上,思政課建設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有新氣象新作為。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強化高校思政課育人時效,增強大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實際收獲感,為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適應數字化時代需求的新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思政課依托數字技術及智能媒介手段,延展課堂邊界,催生虛實融生、多元交互的全新教育空間。數字技術開放性、靈活性、智能性特點,與新時代大學生群體思維活躍、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心理特征高度契合,為學生打造個性化、沉浸式與立體式學習體驗。同時,數字技術利用動畫、視頻、虛擬現實等技術,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轉化為更加生動直觀、易于學生接受和認同的話語體系,讓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表達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二、準確把握思政課數字化轉型的三個核心特征
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fā)展數字教育。教育數字化實質上是推動教育向數字化與智能化方向演進,其核心在于以數字技術為驅動力,賦能教育教學體系全面深刻變革。從數字技術的演進視角來看,教育領域的數字化轉型經歷了三個相互關聯(lián)的階段:數字化、智能化及智慧化。這三個階段并非相互取代,而是各自發(fā)展、互為支撐、共融共存,共同構筑了數字化轉型的三個關鍵特性。一是教育場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擴展。數字化實現了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連接、轉換、互動及增值,構建了“虛實共生”的綜合空間,使教育資源、教育主體與教育對象在數字化空間內實現自由交互、互聯(lián)互動、深層對話,通過場域時空的拓展與轉換滿足教育主體與教育對象的個性化需求,提升學生深度學習、自主學習意愿。二是教育系統(tǒng)形成了龐大的網絡知識架構。隨著互聯(lián)網、移動互聯(lián)網以及“教聯(lián)網”等技術的成熟與進步,教育系統(tǒng)內部及外部的各種要素,包括物質、人力及社會要素實現了相互連接,推動了教育資源的共享與優(yōu)化?,將教師、學生、教學資源、學習工具等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了多層次、多維度的知識架構。三是教育整體邁向智慧教育的新階段。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數字信息技術,為多樣化智能化教育服務的實現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持。運用數字技術重構教育體系,助推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對長遠視角下實現教育公平與學生個性化成長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三、系統(tǒng)領會思政課數字化轉型的價值意蘊
(一)重塑智慧生態(tài)數字課堂,實現全程育人
數字時代的到來拉開了教育領域數字化新時代的序幕,同時也孕育了思政課數字化模式新局面,為高校思政課注入了全新活力。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lián)網等先進技術,可以構建智慧生態(tài)的數字課堂,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面監(jiān)測與分析,及時反饋學生的課堂知識吸收情況,精準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確保教育內容、方法和策略能夠貼近大多數學生的成長需求,從而實現全過程育人的目標。
(二)擴充思政課程教學資源,實現全方位育人
數字技術不僅拓寬了思政課的資源渠道,還使得教學資源以更加鮮活、生動的方式得以呈現。通過整合傳統(tǒng)教材與數字資源,運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前沿技術,加入貼合時代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的圖片、文字、音頻等內容,使得原本枯燥的思政理論變得生動有趣。“智慧教室”的出現不僅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的發(fā)展局限、實現了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雙向奔赴”,還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實現了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三)鞏固思政課程主陣地效用,實現全方法育人
數字技術有助于強化高校思政課的主導地位,確保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主體地位。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強化深度學習的自主性,促進學生在知識、能力和人格方面的全面提升。同時,數字技術還可以優(yōu)化思政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得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吸引力,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和期待,培養(yǎng)出更多具有思政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文章來源: 《河南經濟報》 http://12-baidu.cn/w/qt/34236.html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