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試論國學經(jīng)典中的生命智慧——文學論文

作者:黃海艷來源:《名作欣賞》日期:2015-05-15人氣:2776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chǎn)和精神財富,塑造了中國的文化精神和中國人的思想品格,現(xiàn)代學者牟宗三先生曾指出:“中國文化之開端,哲學觀念之呈現(xiàn),著眼點在生命,故中國文化所關(guān)心的是‘生命’”,并認為中國古代的經(jīng)典是圍繞生命而展開的,蘊含著豐富著生命智慧。[1]深入挖掘國學經(jīng)典中的生命智慧,履印先賢們的生命足跡,將更有利我們對于生命的認知、對于生命存在的尊重乃至對生命價值的追求。

一、重生,古人生命的原初體認

中國古人十分注重“生”,認為沒有生就沒有天地,就不可能有萬物?!吨芤住l辭傳》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認為天地的最大功德是孕育了生命,生命的延續(xù)和生長被古人看作最有“德”的一件事情。進而也可以理解為天地之間最大的“德”就是關(guān)愛生命。

而當人類開始意識到個體生命從存在到消失時,生和死的討論也隨之出現(xiàn)?!墩撜Z·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边@段話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在孔子看來,生與死是對立的兩面,包含著重大的問題,表明其對生命最樸素的認識。二是生死問題上孔子的著眼點在“生”。他認為現(xiàn)世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空間,人應(yīng)遵循現(xiàn)世的生命之道,關(guān)注現(xiàn)世的生命狀態(tài)。只有了解生而后才能理解死,現(xiàn)世的生命還未來得及關(guān)注,更何談關(guān)注死后的鬼神之事呢?故“子不語怪力亂神”,本質(zhì)而言也就是孔子對現(xiàn)世生命的尊重。所以,孔子論政,足食為其首;孟子王道,民乃為其貴。荀子也言,人者,“最為天下貴也”。

與儒家重生諱死相比,道家的生死觀顯得更為灑脫。老子言“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莊子也言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認為生死乃是自然變化的必然軌跡,應(yīng)遵循“道法自然”的規(guī)律,視生死為一種很普遍很平常的“自然”現(xiàn)象。從而淡化生死的界限,克服伴隨死亡而產(chǎn)生的恐懼感。但同時,老莊又都認為生命是有限的,應(yīng)珍惜有限的生命。與寶貴的生命相比,名利、財物等不過是身外之物,體現(xiàn)了重身輕物的重生思想,如《莊子·駢拇》中對伯夷、盜跖的評論,“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殘生傷性均也?!憋@現(xiàn)出莊子的貴生思想。

正如有學者所言,儒道兩家生死論的共同思想基礎(chǔ)是“注重現(xiàn)實的此岸世界”[2]。重生、貴生是古人生命觀的基礎(chǔ),體會生命乃是天地間最為可貴的,體悟生命的神圣性進而愛惜自己的生命也愛惜他人的生命。

二、惜時,古人生命的執(zhí)著詠嘆

叔本華曾說過“生存的全部痛苦就在于:時間不停地在壓迫我們,使我們喘不過氣來,并且緊逼在我們身后,猶如持鞭的工頭?!盵3]個體軀體生命終究要消失,死亡是任何人無法逃避的,子產(chǎn)說:“人誰不死?兇人不終,命也?!?nbsp;(《左傳·昭公二年》)看重生命而又終究要失去生命,面對生命過程的有限性與死亡的必然來臨,“時間”此刻成為了古人感悟生命的最敏銳觸動,于是有了孔子臨川長誦“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莊子北游悲吟“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然短暫僅僅是古人時間悲吟的表層而已,與之俱來的是人生瞬間與宇宙永恒的強烈落差,古人突然間意識到天地的永恒是不被人類所共享的,在無窮無盡的宇宙面前人類竟只如滄海一粟,渺小而無助;天地洪荒,滾滾而去的時間長河中,生命個體只是轉(zhuǎn)瞬即逝、唯一的、暫時的駐足?!澳昴隁q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從對時間短暫單純的慨嘆轉(zhuǎn)而對個體生命與永恒宇宙的比照,以個體生命的有限性聯(lián)想到人類生命、宇宙生命的無限性,從而發(fā)出感時傷逝的苦吟,流露出隱隱的感傷。此刻,世事無常、瞬忽萬變中又寄寓了物是人非之感嘆。

與歲月荏苒、物事變遷的深沉感慨和深痛嘆息不同,“歲月催人老”亦容易喚起有志之士的英雄氣魄,同樣是面對生命短暫,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慨當以慷?”以激蕩的情懷詠嘆時不我待的古直悲涼,表現(xiàn)昂揚樂觀、積極進取的生命意識。而在憂嘆時光流逝時,追求人生價值的中國古人,骨子里總透射著一種攻堅克難、百折不饒的精神氣質(zhì),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薄⒍鸥Α奥淙招莫q壯,秋風病欲蘇”,使得個體生命在固有的狹小空間中得以釋放,從而拓展了對生命體悟的深度。

人生旅程的長度是不容改變的,但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去無限拓展其生命的廣度與深度,以加大生命的容量,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實現(xiàn)最大價值的提升,“惜時”此刻成為文人墨客們共同詠嘆的主題。

三、超越,古人生命的另類訴求

重生貴生與時間的局限使得古人越來越意識到現(xiàn)世的短暫,于是追求死后不朽就成了實現(xiàn)生命以超越自然的方式繼續(xù)綿延的另類訴求,然如何做到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了關(guān)于“不朽”一段討論:

“‘死而不朽’,何謂也?”……宣子說:“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其是之謂乎?”穆叔曰:“以豹所聞,此之謂世祿,非不朽也。魯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沒,其言立,其是之謂乎。豹聞之,太上有立徳,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p>

在古人看來,“不朽”并非以世祿、富貴為其衡量標準,追求世祿、追求聲名,這是現(xiàn)世的價值,而非死后的不朽,真正的不朽應(yīng)為“立德”、“立功”、“立言”,以超越自然時間的界定以達到人生價值的永恒,是對生命本身的一種超越,即人可以通過垂德濟眾、建功立業(yè)、著書立說來達到自身生命價值的真正實現(xiàn)。這里的價值更多地體現(xiàn)為個體生命對群體的價值、對社會的價值,也包含社會、歷史的對個體生命價值的評價,具有對個體生命的超越性。

立德被排在“三不朽”的第一位,凸顯古人對“德”的重視,儒家先驅(qū)孔子就將道德倫理作為衡量個人生命價值的標準?!墩撜Z·季氏篇》記載他對齊景公和伯夷叔齊的評價:“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經(jīng)濟、地位皆不及齊景公的伯夷叔齊之所以為萬民稱頌,恰恰是源于他的“德”。可見在孔子看來生命的價值已經(jīng)超越生命本身所獲得的外在物質(zhì),而追求一種精神價值的永存。立德是古人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朱熹所言“自古圣賢,皆以心地為本”,古人處處以德約束要求自身的行為,無論是“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孟子,還是“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的諸葛亮,都在不同的領(lǐng)域詮釋著對于“德”的追求,然中國文人大多源于謙虛,認為立德乃非圣賢而不敢稱焉,故都不敢言“立德”。退而求其次,立功成為中國古人實現(xiàn)生命超越與不朽的物化追求。每一個中國詩人的心中都有一份建功立業(yè)的夢想,曹植渴望“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yè),流金石之功”,杜甫希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李賀也言“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通過追求建立現(xiàn)實非凡功業(yè),來使得自己的英名能夠超越肉體生命的短暫來得到千秋萬代的敬仰,即使肉體已經(jīng)消逝,豐功偉業(yè)也會明傳青史、萬古流芳,這既是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亦是生命超越的實現(xiàn)——這是多少文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夢想??!然相較于曹操橫槊賦詩的霸氣,很多文人的理想被現(xiàn)實一次次的摧毀、碾碎,壯志消散、仕途困頓,理想最終只能稱之為夢想。于是現(xiàn)實讓許多文人選擇著書立說來實現(xiàn)個體生命于浩蕩歷史長河中迸發(fā)出的一抹亮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是在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之際,辭職回鄉(xiāng),講學著書,成為一代理學家;“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蘇軾被貶謫的三個地方恰恰成就他詩文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司馬遷疾呼“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凡此種種,中國文人都在以自我抒寫的方式完成現(xiàn)實生活求而不可得的精神避難,以立言來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追求,實現(xiàn)對生命本身的超越。

無論是“立德”、“立功”亦或“立言”,中國古人自強不惜、執(zhí)著進取、豁達從容的個性完成了對生命本身局限的超越。

重生、惜時、超越是中國古人面對生命時從存在到升華的思索與實踐,體認、詠嘆、訴求是中國古人正視生命時從認知到反省的情感感悟,認識自我、思考自我、超越自我,古人在其生命的流程中一次又一次地選擇著、執(zhí)著著。誦讀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詩文,涵養(yǎng)個體生命,于高聲吟誦間感受生命的意義、于私語靜讀間體味生命的價值,于心靈徜徉間享受生命的快樂。

注釋:

1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版,第11頁。

2陳朝暉:《儒道生死觀相略》,《齊魯學刊》1994年第3期,第81—82頁。

3任立、潘宇編譯:《悲情人生》,華齡出版社1997年版,第2頁。

本文來源:http://12-baidu.cn/w/wy/75.html  《名作欣賞

網(wǎng)絡(luò)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quán)、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quán)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guān)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guān)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